【病例】脾血管肉瘤1例CT影像表现

28 8 月

【病例】脾血管肉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脾血管肉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脾血管肉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脾血管肉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脾血管肉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脾血管肉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脾血管肉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脾血管肉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脾血管肉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脾血管肉瘤1例CT影像表现

病例来源及编缉: 病例来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阳昱恒提供
编辑:郭成军
病史资料: 患者,M-53Y,因“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2周,要求行手术治疗”,于2011-08-03 07:58入院。(详细病史见正文)
影像表现及分析: 1、平扫:脾大,脾内可见多发低密度,边界欠清,内部密度不均,低密度区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
2、增强:低密度区在正常脾组织衬托下显示更清楚,肿块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见条状血管影向病灶内延伸,随着时间延长,强化范围逐渐增大,坏死区不强化,强化特点类似血管瘤。
鉴别诊断: 1、脾血管瘤:平扫为圆形等或略低密度,向脾内缘局部较明显突起,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样或环形强化,随时间推移逐渐向病灶内部充填,延迟期病灶与脾实质密度相等。
2、脾错构瘤:CT表现为脾内单发/多发低密度或等密度影,病灶可突出脾表面;少数病例有钙化及脂肪成分。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随时间逐渐强化,在延迟期大部分病例强化程度与脾实质一致,这一点与血管瘤的强化相似,鉴别困难,但是脾血管瘤本身无钙化及脂肪成分。
3、脾原发恶性淋巴瘤:脾肿大,密度不均,边界模糊不清,无钙化及出血。粟粒型因肿瘤大小致CT不能显示。增强扫描肿块与正常脾组织密度差别增大,病变显示更清楚。全身恶性淋巴瘤浸润者CT还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4、脾转移瘤:多有原发病灶,见于晚期肿瘤患者,CT表现多样化,典型CT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轮廓尚清,其内密度不均,实质内常呈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可见典型的“牛眼”征或“靶心”征,肿块本身增强程度不同,取决于原发肿瘤是否富血管。
5、脾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界限清楚,可有或无包膜,肿瘤内部常可见丰富的纤维化、粘液样变和(或)出血坏死。脾不均匀或局部肿大,失去正常轮廓。
确诊依据: 病理诊断:脾血管肉瘤。
疾病总结: 1、病理来源:脾为人体最大淋巴器官,血运丰富,脾肿瘤较少见,其发病率低于0.1%,原发脾恶性肿瘤则罕见,占脾各种肿瘤的比例低于1%。脾血管肉瘤是由脾窦内皮细胞发生,以老年人居多,该病变急具侵袭性,常伴发远侧脏器转移。患者易发生自发性脾破裂或血性腹水,少数有脾功能亢进症状,短期内脾迅速增大。镜下病理可见瘤组织呈不规则管腔结构,丰富吻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血管肉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的肿瘤具有良好的标记作用,CD34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使之成为最敏感的血管内皮标记物。
2、CT表现:脾不同程度增大,常伴腹水,脾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伴囊变、钙化、出血、纤维变等一种或多种表现,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血供状态,可见脾内成簇状多发的强化区,部分强化特点类似血管瘤;此外,血管内皮肉瘤易破裂,引起脾包膜下积血或腹腔积血。常见肝等远处转移和脾门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较难鉴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