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肾透明细胞癌肾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病灶较小时(<3cm)常为膨胀性生长,病灶周围可见包膜形成,此时病灶内出血、坏死较少,钙化常见。当肿瘤长大时出血、坏死明显,生长方式变为浸润性,边界不清楚,增强后大多明显强化,表现为“快进、快出”特点。本例病灶直径明显>3cm,但是病灶周围可见明显包膜,且病变除中央星状纤维瘢痕外实质部分无明显出血、坏死,这与透明细胞癌不符。
2.肾乳头状癌是分化最好的肾癌,生长方式为膨胀性,病灶周围常可见假包膜形成,但是一般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病灶内可有坏死、囊变,也可为均质。
3.嫌色细胞癌肾癌中较少见的一种,除具有透明细胞癌的特点外,病灶中心还常伴有星状瘢痕,这与本例特点比较符合。
4.错构瘤大部分病灶内可见有脂肪成分。虽然对于无脂肪的错构瘤诊断较为困难,但是错构瘤无包膜和中心瘢痕,故本例可基本除外此病。
影像诊断:左肾占位,考虑恶性肿瘤,嫌色细胞癌可能大。
病理: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生长,排列疏密不等,细胞胞浆红,核卵圆形,见散在较大深染核,偶见小管样结构,间质血管增生,纤维增生,肾盂黏膜及输尿管残端未见肿瘤细胞。病理诊断为(左肾)嗜酸性粒细胞腺瘤。
嗜酸性粒细胞腺瘤的影像学特点包括:①大部分肿瘤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成中等强化,无明显出血、坏死征象,但亦有20%左右的肾癌与之有类似的影像学表现。②中央星形纤维瘢痕是肾嗜酸性粒细胞腺瘤的特征性改变,一般认为瘢痕的形成是肿瘤生长缓慢、长期缺血所致。MR T1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有个别报道T2WI可以呈高信号。纤维瘢痕增强后可以缓慢轻度强化或不强化。③肿瘤包膜完整,境界清晰,周围组织无受累征象。④增强后大部分病变实质期密度等于或高于于肾皮质,少数可以低于肾皮质,增强或血管造影时可见“车辐状血管征”。文献报道此征出现于 25%〜50%的肾嗜酸性粒细胞腺瘤,此征的出现可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腺瘤的诊断。另一例肾嗜酸性粒细胞腺瘤,见图E〜H,与图A〜D病例非常相似。
鉴别诊断时主要与肾癌相鉴别:对于无“车辐征”和中心瘢痕的嗜酸性粒细胞腺瘤与均质的肾癌很难鉴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曾认为是嗜酸性粒细胞腺瘤的特征性表现的中心瘢痕和“车辐征”也可见于较大的肾嫌色细胞癌,但是后者病灶密度在增强的各期均低于肾皮质。另外,部分嫌色细胞癌可以出现出血、坏死等改变,表现出不均匀强化,在压脂的T2WI上信号低于肾皮质。
参照文献及回顾分析,本例是一较典型的嗜酸性粒细胞腺瘤,对今后的诊断与认识很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