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表现:左侧眼眶肌锥内可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境界清楚,病灶内密度尚均匀,病灶与邻近眼外肌及视神经分界尚清,左侧视神经可见受推挤移位。
MR表现:左侧眼眶肌锥内可见类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境界清楚,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呈缓慢上升型(Ⅰ型),视神经受压向右下侧移位。
病理结果:(左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MRI表现:
1.均表现为T1加权像呈中等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边缘清晰,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大部分信号均匀,少数不均匀。若邻近视神经,则视神经呈受压表现。
2.动态增强特点:增强扫描强化显著、缓慢填充、持续强化和下降缓慢,与其他部位血管瘤强化方式相仿。
3.与其他部位血管瘤不同的是肿瘤中央一般无坏死不强化区 (可 能与肿瘤较小有关),这种特征性的表现与其他眼眶肿瘤不同 ,因此可通过动态增强检查与其他肿瘤鉴别。
鉴别诊断:
1.视神经脑膜瘤:中年女性多见,呈梭形增粗或球形肿块,在T1和T2大多数呈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中央视神经不强化 ,在横轴位上表现为 “双轨征”,在冠状面表现为“袖管征”或“靶征”
2.视神经胶质瘤:90%在20岁以下发病,眶内视神经胶质瘤的典型表现为梭形或圆形肿块;同时累及眶内段、管内段及颅内段可表现为“哑铃形”,由于胶质瘤不会穿越脑膜,肿瘤与周围正常结构分界清楚。肿瘤在T1大多呈低信号,少数为等信号,T2可表现为等信号或高信号,有些视神经胶质瘤内有黏液样变或囊性变,呈明显的T1、T2信号。
淋巴瘤:一般呈浸润性生长,眼球无明显受压表现,增强后呈中度强化,无持续强化特点。
神经鞘瘤:囊变坏死多见,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坏死无强化,无持续强化特点。
本例诊断依据:1.肌锥内肿块,密度均匀,信号均匀,T2抑脂呈明显高信号;2.动态增强呈渐近性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呈缓慢上升型;3.视神经呈受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