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异位嗜铬细胞瘤好发于肾门、脊柱及大动脉旁,呈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病灶境界清晰,可有完整包膜;恶性者有时表现为包膜外浸润。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当肿块较大时,易发生中心性坏死、出血或囊变。注射对比剂后肿块实性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区可始终无强化。
2.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该病CT表现较有特征性。CT平扫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病灶体积较大,直径一般为3〜10cm。肿块轮廓相对光整,边缘可有浅分叶,密度较均匀,较少出现低密度坏死区,肿块中心部位可见点状、分支或结节状钙化。增强后肿块呈明显较均匀的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强化与血管同步或类似。肿块表面可见强化的粗大滋养血管,肿块周围或患者体表可有肿大淋巴结。本病例应考虑此病。
3. 淋巴瘤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淋巴结肿大,可融合成块,边缘尚清,密度欠均匀,偶见坏死区,少有钙化。增强后可呈均匀强化,但强化程度较轻,且平衡期无持续强化。
4.平滑肌肉瘤病灶中心易出现不规则坏死或囊性变。增强后可呈边缘性环状强化,一般无钙化。
5.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来源于间叶组织,腹膜后亦为好发区域。病理上分为席纹状/多形性型、黏液样型、巨细胞型和炎症型4个亚型。其影像表现为边缘模糊或清楚的肿块,其密度与正常肌肉组织类似或稍低,瘤体增大时常伴坏死及钙化,易侵犯周围组织器官。
影像诊断:盆腔良性占位性病变,巨淋巴结增生症可能。
病理诊断:巨淋巴结增生症(血管滤泡型)。
回顾分析,本例肿块在增强时,肿块强化动态变化与大动脉一致,强化程度亦接近,是透明血管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较特征的表现。同时密切注意到了病灶中心形态较具特征性的钙化,以及病灶外周强化的滋养血管,故定性诊断准确。总之,当存在较大而未出现坏死、囊变的肿块,中心区见点状、分支状钙化,明显均匀强化,且有延时强化征象时,我们应首先考虑局限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