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脊膜瘤1例MR影像表现

4 7 月

患者,女,46Y

主诉:左下肢麻木5月余

现病史:患者2015年10月无明显诱因发生左下肢麻木,感觉减退,长时间步行后跛行,五月来症状逐渐加重,伴有腹痛。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胸椎管占位”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饮食可,左下肢肌力减退,感觉减退,肌张力正常,无意识不清,无恶心及呕吐,大小便正常,无肢体抽搐,双侧巴氏征阴性,体重无明显变化。

查体:患者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正常,痛、温、触觉无明显异常,咬肌、咀嚼肌对称有力,双侧角膜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无口角歪斜,闭目难立征阴性,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双巴氏征阴性,大小便正常,无肢体抽搐。2016年3月于外院行MRI检查示:T9-10水平椎管内占位。

【图像】

【病例】脊膜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脊膜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脊膜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脊膜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脊膜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脊膜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脊膜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脊膜瘤1例MR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MR平扫及增强示:

胸椎椎管内可见椭圆形等T1等T2异常信号,FS-T2WI信号与椎体相似,边缘光滑,相邻脊髓受压明显。注入GD-DTPA后病变呈明显强化。

讨论:

你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

【手术病理】

(T9-10椎管内)脊膜瘤。

免疫组化:EMA 灶 、PR 灶 、Ki-67 (5%)、GFAP -、S-100 。

【最后诊断】

脊膜瘤。

【讨论】

脊膜瘤通常发生在硬膜附近的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帽状细胞,这可以解释脊膜瘤多位于侧方的原因。脊膜瘤亦可起源于软膜或硬膜的成纤维细胞,提示可能起源于中胚层组织。

有以下三种类型:

1.内皮型 肿瘤是由多边形的内皮细胞嵌镶排列而成,有时可见有漩涡状结构。肿瘤细胞分化良好。此种类型脊膜瘤,多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

2.成纤维型 肿瘤是由梭形细胞交错排列组成,富有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有时可见有玻璃样变。此种类型脊膜瘤,多起源于硬脊膜的纤维细胞。

3.砂粒型 砂粒型脊膜瘤,是在内皮型或纤维型的基础上,有散在多数砂粒小体。

CT平扫时肿瘤为实质性,密度常稍高于正常脊髓,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瘤内可发生钙化为其显著的特点。椎管造影CT可见肿瘤部位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受压向对侧移位,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或消失。

MRI显示脊膜瘤比CT优越,可见胸髓后方或颈髓前方有软组织肿物存在,脊髓向对侧移位,脊髓可受压变扁或变形。肿物在横切位时呈圆形或类圆形,矢状位或冠状位时肿瘤的上下径常大于横径,呈长方形、长椭圆形或长条形,T1加权图肿瘤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边缘光整,与脊髓之间可有低信号环带存在,但也可融为一体,境界不清。T1加权图时信号比较均质,钙化显著时信号也可不均质。T2加权图肿瘤信号常稍高于脊髓,钙化显著时其内有低信号存在。

鉴别诊断

MRI显示脊膜瘤比CT优越,可见胸髓后方或颈髓前方有软组织肿物存在,脊髓向对侧移位,脊髓可受压变扁或变形。肿物在横切位时呈圆形或类圆形,矢状位或冠状位时肿瘤的上下径常大于横径,呈长方形、长椭圆形或长条形,T1加权图肿瘤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边缘光整,与脊髓之间可有低信号环带存在,但也可融为一体,境界不清。T1加权图时信号比较均质,钙化显著时信号也可不均质。T2加权图肿瘤信号常稍高于脊髓,钙化显著时其内有低信号存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