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7岁。因咳嗽1个月于2015年4月5日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伴少量白痰,不易咳出,发作时感胸闷、喘憋。体检:双侧呼吸运动正常,语音震颤无异常;双肺叩诊呈轻音,听诊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CT平扫:右肺主支气管腔内距气管隆突约1 cm处见一大小约1.4 cm×0.9 cm×1.3 cm结节状软组织密度灶(图1),窄基底附着于主支气管内后壁,其内密度均匀,CT 值约42 HU,邻近气管壁无明显增厚,相应管腔明显变窄;CT仿真内窥镜:病灶呈“葫芦状”改变,表面光滑;CT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图2),延迟期病灶边缘呈轻度不均匀性强化(图3),CT值52~73 HU,病灶内部强化不明显。CT诊断:右主支气管内良性病变。
电子支气管镜及病理:右肺主支气管距隆突约1 cm处可见一“葫芦状”肿物,表面光滑并可见毛细血管分布,肿物可活动,根部可见蒂;于肿物处放入圈套器,套扎至肿物根部,高频电40 J电切,肿物脱落,创面无出血,取出肿物,可见囊性空腔,内有黄色黏稠脓液。病理:镜下可见肿物囊壁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可见浆液性及黏液性腺体,小血管增生并充血,间质散在慢性炎细胞浸润,囊壁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囊内容物为黏液组织(图4)。病理诊断:支气管囊肿。
图1 CT肺窗MPR示右主支气管腔内类圆形病灶
图2 CT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变无明显强化
图3 增强扫描延迟期示病变边缘呈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图4 病理检查,显微镜下可见囊壁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可见腺体成分,囊壁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HE ×200)
讨论
支气管囊肿为胚胎时期支气管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绝大多数位于纵隔或肺实质内,位于胸腔之外的支气管囊肿少见,而发生在支气管腔内的支气管囊肿在临床中很罕见。
本例主支气管内支气管囊肿CT表现特征如下:
(1)病灶呈类圆形、边界光滑,窄基底附着于支气管壁,邻近支气管壁无增厚;CT仿真支气管镜显示病灶外观呈“葫芦状”,表面光整,管腔明显狭窄。
(2)CT平扫病灶呈软组织密度,可能与继发感染有关,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显示囊内为黄色黏稠脓液,病理切片镜下也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
(3)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延迟期边缘呈轻度不均匀性强化,可能与囊肿继发感染或囊肿表面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关。主支气管内支气管囊肿需要与支气管腔内的良性肿瘤,如错构瘤、乳头状瘤、平滑肌瘤进行鉴别。错构瘤一般密度不均,其内可有脂肪、钙化、软组织等;乳头状瘤通常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可明显强化;平滑肌瘤密度均匀,当出现变性时可有斑点状钙化,平滑肌瘤一般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