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好发于10~25岁青年人,男女发病比率为2:1,主要发生于四肢长骨的骨骺,可累及干骺端,肱骨上端最常见,其次为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股骨上端,占本病的75%,其他部位也可发生于颅骨等扁骨、跟骨及椎骨,颅骨以颞骨最多见,发生于椎骨者侵袭性较强。在临床上起病缓慢,症状轻,局部可有轻微疼痛。
2.病变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骨质破坏区,可呈偏心性生长,邻近骨皮质无膨胀或有轻至中度膨胀。
3.大多有边缘锐利的完整或不完整硬化带,少数边缘可呈分叶状。
4.病灶内有程度不一的钙化影,呈点状、斑点状、片絮状。
5.外缘骨皮质变薄,部分可中断致病理性骨折。
6.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突破关节则可有关节囊肿胀、积液。
7.少数有线状或层状骨膜反应。
8.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内轻、中度不均匀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