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平扫于左侧桥小脑角区见一类圆形位占位,T1WI(A)呈低信号,T2WI(B)呈高信号,增强扫描(C、D)明显强化,肿瘤与听神经(D,↑)相连。
女、59岁,左侧头部、面部疼痛伴头晕1个多月。
MRI所见:左侧桥脑小脑角区偏后方可见一类圆形占位。T2WI病灶周围呈较低信号,中心呈高信号,T1WI呈均匀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较均匀强化,中心部位强化更为明显。病变边界光滑锐利,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周边可见一薄层环形包膜。病变基底部与岩骨相连,邻近小脑幕见“脑膜尾征”。桥脑、四脑室受压向右移位,左侧小脑半球受压。
听神经瘤生长缓慢,有包膜,多为实性,肿瘤较大时多囊变、坏死、出血,钙化较少见。组织学检查与其他部位的神经鞘瘤相似,为Antoni A和Antoni B两型。大多为单发,若并发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时为多发。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管内型和管外型肿瘤,起于听神经的管内段,称为管内型肿瘤;肿瘤起自阻力小的管外段,在桥小脑角池生长,称为管外型肿瘤。75%-90%的病人内听道口扩大。根据肿瘤的这些特点,无论是CT或MRI,只要显示增粗的听神经根或扩大的内耳道诊断不难。但MRI能直接显示听神经束,特别是对微小听神经瘤的显示明显优于CT。听神经瘤≦15mm称微小听神经瘤,CT显示不清或可疑,但MRI轴位T1WI上即清楚显示增粗的神经根,增强扫描显示更佳。因此,微小听神经瘤的定性诊断,MRI可作首选。
脑膜瘤亦是好发于桥小脑角区的肿瘤之一,好发于中年人,女性多见,发生于桥小脑角者占颅内脑膜瘤的8.7%-13%,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后面近内听道口处。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细胞,血供丰富,瘤基底宽,与岩骨以钝角相连,瘤体相对较大,MRl显示脑膜瘤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信号变化大。T1WI像上多伴有血管流空信号,可有钙化,具有在梯度回波序列随着回波时间延长瘤体信号衰减、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等特点,“脑膜尾征”的出现是肿瘤细胞浸润了增厚的硬脑膜所致,故其强化程度与肿瘤一致。
○2脑膜瘤典型者呈脑灰质样信号,即T1WI中等信号,T2WI等或略高信号(信号强度低于听神经瘤),信号叫均匀;听神经瘤,T1WI信号偏低,T2WI信号更高且不均匀,其内常见更高信号的坏死、囊变区。
○3肿瘤内见钙化及邻近颅骨骨质增生提示为脑膜瘤。
○4增强扫描后,脑膜瘤多呈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少见;而较大的听神经瘤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易于囊变、坏死或出血。
○5脑膜瘤常伴“脑膜尾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