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动物有关的神经影像征们

8 5 月

在医学研究的道路上,一颗逗逼的心有助于提升创造力。反思一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动物征们,当年首创这些词汇的学者们脑洞应该不算小吧。

大熊猫脸征

大熊猫脸征最开始是1991年几个日本教授提出来的,文章发表在Jou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其实大家都知道Wilson病常会累及豆状核、中脑什么的,可能我们在核磁上看到中脑受累,就麻木的哼一下,嗯,这个患者影像支持Wilson病诊断。但人家却能发现这么一个萌萌的比喻,不知道是不是和日本漫画业发达,心态比较萌有关系。

 

这个征象是在T2WI上,红核、黑质和上丘可能由于含铁,呈低信号,周围病变组织高信号,黑白对比,竟形成一大熊猫脸的头像。

 

那些和动物有关的神经影像征们
左边这个尤其可爱,右边这只眉目有些过于粗大。

双熊猫征

日本人提出大熊猫脸征后十多年,宾大的教授们来了个2.0升级版:双熊猫征,一个脑子,两只熊猫。当然,其中一个是日本人说过的大熊猫脸,不过宾大这个和前面的图相比大熊猫有点黑(部分原因估计是当时日本那篇文献年代久远,画质也不行)。

 

那些和动物有关的神经影像征们
然后,在稍向下的层面,他们说箭头的地方像小熊猫的脸,我觉得这个需要点想象力。不过人家发了Neurology,说明审稿人和编辑们也觉得这个挺像小熊猫脸的。低信号的内侧纵束和中央被盖束是眼睛,导水管和四脑室是鼻子和嘴,小脑上脚是面颊。见下图:

 

那些和动物有关的神经影像征们

虎眼征

见于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等情况。当然了,这个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现在叫泛酸盐激酶相关神经变性(pantothenate kinase-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PKAN),归属于脑组织铁沉积性神经变性疾病(NBIA)。

 

T2WI上,苍白球因有铁沉积,呈低信号,中间病变呈高信号,对比之下,像虎眼(要一只眼一只眼的看,毕竟不是虎脸)(见下图)。

 

那些和动物有关的神经影像征们

放个真正的老虎比下,看像不像虎眼。

 

那些和动物有关的神经影像征们
曾经,大家知识少,觉得一看到虎眼征,这个病人就是PKAN了。后来才渐渐认识到,多系统萎缩、皮质基底节变性、神经铁蛋白病(neuroferritinopathy)等其他NBIA也有可能会出现虎眼征,因此诊断还是要结合临床和基因,不可过分依赖虎眼。

蜂鸟征

也叫企鹅征,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就是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中脑萎缩到极细的程度,成了蜂鸟或企鹅嘴的形状。貌似这个又是日本人提出来的,果然是盛产动漫的国度,不得不佩服。

那些和动物有关的神经影像征们

鼠尾征

这个见于脑膜瘤,大家应该也比较熟悉了。放个图就行了吧。

 

那些和动物有关的神经影像征们

PS  如果坐时光机,回到这些专家灵光一现的时候,询问他们是一种什么体验,或许他们会像孩子一样单纯的开心笑起来。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性,而好的创新很多时候来自于思维自由的驰骋,而非焦虑、压力下的应付;源自充满乐趣的探索,而非对名利赤裸裸的追逐。估计读者基本都是临床医生,大家肯定在临床工作中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个病人诊断有点困难呢。然而,脑子中猛的闪过一个病,啊!就是它了。经过治疗,欣喜的发现患者真的如所料一天天地好起来。这种灵感的小确幸,也是临床工作的一大乐趣吧。

 

其实科研也可以这样。Andre Geim在荷兰当副教授的时候,手上没经费怎么做科研?幸好,他们那有个20T的超导磁铁,他把这个当成自己的玩具,各种东西都往里面扔。最夸张的是,一个青蛙进去之后,悬浮了起来,他凭这个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然后,研究石墨稀,灵感的来源竟是拿胶带去粘石墨,就像我们写错字去粘笔迹一样。然后这个给他带来了正经的诺贝尔奖!愿大家在科研的路上开心起来。

 

参考文献

1. Sethi K D, Adams R J, Loring D W, et al.Hallervorden‐spatz syndrome: Clinica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rrelations[J]. Annals of neurology, 1988, 24(5): 692-694.

2. Hitoshi S, Iwata M, Yoshikawa K.Mid-brain pathology of Wilson\’s disease: MRI analysis of three cases[J].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1991, 54(7): 624-626.

3. Iwata M, Humming-bird appearance ofmid-brain in MRI of 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Annual Report of theResearch Committee of CNS Degenerative Diseases. The Minister of Health andWelfare of Japan; 1994. p. 48 – 50

4. Jacobs D A, Markowitz C E, Liebeskind DS, et al. The “double panda sign” in Wilson’s disease[J]. Neurology, 2003,61(7): 969-969.

5. Kato N, Arai K, Hattori T. Study of therostral midbrain atrophy in 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J]. Journal of theneurological sciences, 2003, 210(1): 57-6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