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35岁,左侧耳鸣数月,近期加重就诊
小编留言:每天的病例都需要您的思考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同时分享到朋友圈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多交流交流!病理结果就在下边,但请记住: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
———-♀【病例讲堂】分割线♀———
影像表现
左侧鞍旁可见一不规则样病灶,向颞部延伸生长,病灶在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可见明显均匀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左侧听神经和脑干受压改变,邻近脑实质未见水肿征象。
诊断
“鞍旁”脑膜瘤
鉴别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见于女性,40 岁左右为发病高峰;通常比较大, 平均直径接近5cm .类似哑铃状或呈类圆形。其特征性MRI 表现为鞍内及鞍旁内小外大的哑铃状结构, 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 信号通常均匀。病灶境界清楚, 无瘤周水肿。增强CT 扫描和增强MR 扫描呈显着较均质强化,强于脑膜瘤。
鞍旁转移瘤:多数由邻近肿瘤直接侵犯而来, 最常见者为鼻咽癌颅内侵犯。T 1WI 呈均质等信号,T 2WI 呈均质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均质明显强化。鞍旁转移瘤多伴有邻近骨质破坏, 这点有助于与其他鞍旁良性肿瘤鉴别。
鞍旁三叉神经瘤:三叉神经瘤以青壮年多见, 男性稍多于女性。走形常沿三叉神经分布, 表现为在中颅窝、后颅窝跨越岩锥尖呈哑铃状的占位, 岩锥尖骨质可吸收破坏, 可推压颈内动脉移位, 但很少包裹之。
讨论
脑膜瘤是颅内脑实质外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 主要起源于蛛网膜的帽状细胞,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 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
发生于鞍旁的脑膜瘤附着于一侧或两侧海绵窦、蝶骨嵴的脑膜上。海绵窦是位于蝶鞍、蝶窦两侧的由两层硬脑膜构成的硬脑膜静脉窦,冠状位上呈三角形, 并由许多纤维小梁分隔成许多互相交通的空隙, 其内穿行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以及穿过Dorello 管后进入的展神经、神经表面的鞘膜、鞘膜之间的连接以及颈内动脉及其分支。
鞍旁脑膜瘤因其附着在蝶骨嵴和有着特殊解剖关系的海绵窦硬脑膜上, 发生于鞍旁的脑膜瘤常沿脑膜向周围生长, 可累及周围邻近的海绵窦、眼眶、垂体窝等结构,向前可达眶尖,向后可达斜坡及小脑幕,向外可沿中颅窝扩展, 向内可累及鞍内垂体腺 , 部分包绕或全部包绕颈内动脉, 造成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移位、狭窄, 鞍旁脑膜瘤侵犯以上相邻结构并引起相关临床症状,如头痛、视力受损、眼痛、眼肌麻痹等症状
影像学表现
鞍旁脑膜瘤的MR信号特征同颅内其他部位脑膜瘤, T1WI 多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 高或等信号, 少数为低信号, 较大肿瘤有病变部位脑沟变小或闭塞等占位效应, 脑膜瘤可有脑外肿瘤的白质塌陷征、广基与硬脑膜相连等特征, 注射Gd-DTPA 后脑膜瘤实质部分可见明显均匀强化, 伴有坏死、囊变、出血或钙化时呈不均匀强化。
强烈提示鞍旁脑膜瘤的特征:
一、对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呈包裹状并使之狭窄,其它肿瘤少见;
二,其特异性的生长特点为,向前沿硬膜延伸达眶尖,向后发展达斜坡及小脑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