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囊性病变的Bosniak分型

23 3 月

1986年Bosniak以CT表现为基础,将肾囊性肿物分为四级:

I级,单纯性囊肿,良性。

CT表现:

①类圆形,无壁;

②均匀水样密度灶(CT值0~20HU);

③边界清晰,边缘光滑锐利;④增强扫描无强化。

II级,轻微复杂性囊肿,良性(包括分隔性囊肿、微小钙化囊肿、感染性囊肿、高密度囊肿)。

CT表现:

①囊壁薄而均匀,分隔少(<2)而细小(<1mm)且规则。

②囊壁或分隔可有细小钙化。

③囊壁或分隔可有轻微强化。

III级,较复杂性囊肿,不定性,包括良性及恶性(如:多房囊性肾瘤、复杂分隔性囊肿、慢性感染性囊肿、钙化性囊肿;囊性肾癌)。

CT表现:

①囊壁或分隔厚(>1mm)且不规则。

②分隔增多(≥3个)。

③囊壁或分隔可有钙化,钙化较多,囊壁可有较小的实性成份。

④分隔或囊壁强化明显。

⑤一部分是良性病变

IV级,明确的恶性囊性肿物,主要是囊性肾癌。

CT表现:

①具有III级囊肿的特点。

②邻近囊壁或分隔有独立存在的软组织成份。

I、II级为良性,无须手术及随访,III、IV级需要手术切除。

I、IV级CT表现相对特异,诊断容易,但有部分病灶不能准确划分为II级或III级。

为此,Bosniak于1993年提出中等复杂囊肿IIF级(F-fallowup随访)

CT诊断标准:

①囊壁及分隔均匀增厚。

②钙化增多。

③囊壁及分隔可有轻度强化。

④直径≥3cm的并且完全位于肾实质内的高密度囊肿。即病灶同时具备II级和III级的部分特征,但又不满足II级和III级的诊断标准,需要随访以明确其生物学行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