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HCC
纤维板层型肝癌(FL-HCC)曾被称为嗜伊红肝细胞癌伴板层纤维化、肝细胞癌多角细胞型伴纤维间质、纤维板层颗粒细胞性肝瘤、颗粒性肝细胞瘤等;是肝细胞癌(HCC)的一种特殊类型。
临床特点
青年人多见,女多于男,血清HBV标志物多阴性,血清AFP阴性,不伴肝硬变,肿瘤常为单个,多位于肝左叶,瘤体内可有钙化灶;分化程度好,生长缓慢,肿瘤发现时体积常超过10 cm,切除后生存期长,平均32~68个月。
病理特点
肿瘤大多为单个实性结节,癌细胞巢被平行的板层状排列的胶质纤维隔开,因而称为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
在切面中央可见星芒状纤维瘢痕,电镜下瘤细胞胞浆充满大量线粒体。
影像学特点
左叶多见,单发实性结节,70%-84%,可带子灶。膨胀性生长,界清,有或无假包膜,≥10 cm。
瘤体中央有星状纤维瘢痕(10%-15%),向周围放射并将肿瘤分隔是其重要特征;另一特点是瘢痕中央可有斑点状钙化。90%无肝硬化。
CT表现
平扫为低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晰,可有分叶。中央瘢痕呈边界清楚星状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影,可见斑点状钙化。
动脉期肿瘤实质均匀或弥散性早期强化,门静脉期肿瘤实质强化消退快,密度较周围的肝组织低。
中央瘢痕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大多无明确强化。少数可有强化,且在延时期强化更加明显,是由于这些少数中央瘢痕内含有血管间质成分所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普通型肝细胞癌。
MRI表现
肿瘤T1WI 86%为低信号,14%为等信号,80%的病例信号均匀;T2WI上肿瘤信号不均匀,多为高信号。
中央疤痕,在所有序列上基本都为低信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鉴别点;然而还是有少数为高信号。(而我们一般认为的是FNH的中央瘢痕在T2WI上是高信号的)
小结
年轻人,好发5-25岁;AFP阴性;边缘清楚,中心放射状瘢痕。
动脉期至门脉期呈持续、明显且不均匀强化,延迟期稍减退,中心瘢痕不强化。
若发现肝内巨大肿块,除外海绵状血管瘤后,应考虑到FL-HCC的可能性,但应注意与局灶性结节增生(FNH)鉴别。
FNH
临床特点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一种少见肿瘤。
病理特点
FNH是多血供实质性肿块,肿瘤内部结构均匀,出血和坏死少见。FNH由由正常的排列成结节的肝细胞、纤维间隔、增生的胆管、浸润的炎性细胞、血管组成。特点是病灶中心有星状瘢痕及辐射状纤维分隔,瘢痕内有厚壁供血动脉。
CT表现
平扫: 大多数FNH在CT平扫呈孤立的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其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很少有钙化。少数在病灶中可见低密度瘢痕。当肿块呈等密度时仅表现有占位效应或低密度中心瘢痕。
增强:①肿瘤强化特征:早期肿块呈快速明显的均匀强化(动脉期和门静脉早期),在门静脉后期或延迟扫描可见对比剂迅速退出呈等密度。
②肿瘤周围血管影:在门静脉晚期和延迟扫描图像上,FNH周围可见血管影。
③增粗的供血动脉:有人认为FNH 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动脉血流灌注增加导致肝细胞增生。
④瘢痕和分隔:部分可以显示瘢痕组织,在平扫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瘢痕内可显示供血动脉,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扫描时可见瘢痕逐渐强化呈等或高密度。有时在增强时可显示辐射状纤维分隔。
MRI表现
平扫:在T1WI和T2WI可表现为4种情况:①都为等信号(典型);②相对低信号和高信号;③等信号和相对高信号;④相对低信号和等信号。
典型者中央或偏心瘢痕在T1WI和T2WI分别为低信号和高信号,不典型者T2WI上可表现为低信号等。
假包膜:FNH是没有纤维包膜的,但是有假包膜。
由于FNH的假包膜为压迫周围正常组织以及一些灶周血管和炎性侵润,因此在T2上为高信号(特征性),而且可能会有延迟强化。而HCC的假包膜主要为纤维成分在T1,T2上为低信号,在延迟强化呈持续强化。
FL-HCC与FNH的鉴别诊断
1、FNH一般发生于年轻及中年女性;
2、FNH病灶很少超过5 cm;
3、FNH钙化少见;
4、中心瘢痕信号的不同及强化表现的不同;
5、包膜信号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