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颈静脉球瘤1例

26 3 月

亦称颈静脉体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瘤、血管球瘤等。

通常将发生于颅底颈静脉孔及其附近者称为颈静脉球体瘤,发生于中耳鼓室者称为鼓室球瘤,但临床因经常难以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故常将二者统称为颈静脉球瘤。

发病高峰年龄为41~70岁,女性多见,多为单发,生长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十年。

该病属于良性肿瘤,但由于其位置特殊、血供丰富,瘤体较大时可侵犯周围结构,表现出恶性潜能。

临床多以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为首发症状,耳镜下见见紫色肿块。

“盐-胡椒”征:在横断面、冠状面增强T1WI显示肿块跨颅内外生长,呈明显强化,高信号的瘤

体背景中可见点线状迂曲的流空低信号,此为特征性MRI表现–“盐-胡椒”征。

【病例】颈静脉球瘤1例

病例之一

女,50岁,右耳听力减退,耳鸣6月

【病例】颈静脉球瘤1例

【病例】颈静脉球瘤1例

相关文献

【病例】颈静脉球瘤1例【病例】颈静脉球瘤1例

影像学表现:

1、          颈静脉球窝扩大,骨壁形态不规则,虫蚀样骨破坏。

2、          颈静脉孔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病变侵犯静脉球、鼓室,可跨颅内、外生长。

3、          MRI大于2cm的病灶可见特征性“盐-胡椒征”,“盐”指肿瘤内高信号,“胡椒”指肿瘤内流空的动脉分支低信号。

4、          MRA、DSA肿瘤染色常由颈外动脉供血。

鉴别诊断:

1、          颈静脉孔区脑膜瘤,颈静脉也周围浸润性骨质改变, 颅底骨侵犯,增强后均一明显强化,见脑膜尾征。

2、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颈静脉孔扩大,骨质吸收变薄,边缘锐利,病灶沿脑神经走行,亦可跨颅颈生长呈梭形或哑铃形,相邻血管受压移位,增强后明显强化见囊变,无盐和胡椒征。

3、          颈静脉球窝高位,颈静脉增粗,管壁光滑完整,信号均匀。

关于治疗:

颈静脉球瘤的治疗包括放射疗法、栓塞治疗和手术切除。三种治疗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综合治疗。

颈静脉球瘤的首选治疗为彻底手术切除。

放射治疗对肿瘤细胞并无杀伤力,只能促使神经血管纤维化,引起瘤内血管血栓形成和血管闭塞,且放疗后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加,故只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或作为无法耐受手术患者的首选治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