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男,39岁
发现右颈上部肿物3天
查体:右颈上部下颌角下部可及一肿物,质韧,界清。
【影像图像】
【影像表现】
右颈部下颌角内缘见一4.0*4.8 cm水样密度病灶,圆形,边缘光整,增强后可见薄壁强化,内缘光滑,颈部血管被推压向内侧移位,相邻下颌骨未见骨质破坏,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病例讲堂】分割线♀———
小编留言:这些患者是别人的,但这些症状你工作中也可能会遇到,学习才是前进的唯一路径,有思考才有进步哦!
【最终诊断】
右鳃裂囊肿
【讨论】
腮腺囊肿分为潴留性囊肿与先天性囊肿,先天性囊肿又分为表皮样囊肿与鳃裂囊肿。
定位诊断
正常腮腺富含脂肪,与周围组织及器官在CT/MRI上均有良好的密度/信号对比,以周围肌肉为参照,CT平扫时为较低密度,而在MRI的T1WI及T2WI上均为较高信号,压脂成像上则为低信号。
定位诊断包括:①病变位于腮腺内或外:一般腮腺内的病变中心位于腮腺内,而腮腺外的病变中心通常位于腮腺外,腮腺受压、移位,与腮腺间通常可见移位的脂肪带;②病变位于腮腺浅或深叶:影像学上一般将下颌后静脉作为分别腮腺浅、深叶的标志,通常以下颌后静脉的移位方向作为肿瘤部位定位标志,如肿块从后方显著推移下颌后静脉,使其向前外侧移位,提示肿瘤位于或累及深叶。
CT表现总结
腮腺混合瘤最多见,大都表现为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延迟强化”。
腺淋巴瘤(Warthin瘤)可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速升速降”包绕血管或贴边血管征为其特征性 CT 表现;
基底细胞瘤动、静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强化幅度略低于动脉期CT值,病灶周围未见血管包绕或穿越病灶;
脉管瘤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其内均可见多量小点状钙化灶,若以血管成分为主,则为高密度块;若以淋巴管成分为主,则为囊性肿块,伴有索条状强化灶,边界相对较清楚。
炎性肿块则为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皮下脂肪层混浊,其内脓肿形成,则可见类圆形水样密度灶。
腮腺恶性肿瘤大都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软组织肿块,边缘分叶状。黏液表皮癌及恶性混合瘤肿块相对较大,易发生大片坏死,鳞、腺癌则肿块相对较小。恶性淋巴瘤多伴有颈部淋巴结广泛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