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13 3 月

瘤体部分称为瘤巢,一般直径约1cm。肿瘤与周围骨组织之间,有一环形充血带,因而瘤体在影像上界限清楚。充血带外周常有范围数倍于瘤体的由成熟的板层骨构成的反应性骨硬化。瘤巢恰位于骨硬化的中心。瘤巢血供丰富,其内可见数量不等的骨样组织和成熟程度不同的编织骨,有时可见钙化或骨化。

1.X线平片瘤巢及其周围的骨硬化(反应骨)是X线平片的诊断要点。 瘤巢通常为单发圆形或卵圆形的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直径约lcm。其中有时可见致密的小 点或片状钙化或骨化影,好像瘤巢内的“鸟蛋”。瘤巢周围反应性骨质硬化区范围较广,骨膜增生可见(图1)。

图1

骨样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2.CT表现与X线平片相似,显示骨皮质内的小瘤巢及瘤巢内细小钙化更敏感(图2)。

图2

骨样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3. MRI表现骨硬化及钙化部分在T1WI、T2WI上均为低信号;而未钙化部分T1WI呈 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4. X线平片为骨样骨瘤首选的检查方法。CT检查对显示反应骨增生明显的骨样骨瘤内的瘤巢以及钙化敏感,在该类骨样骨瘤的术前正确诊断中CT起决定性作用。 MRI对钙化不敏感,不作为骨样骨瘤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MRI对于瘤巢周围的充血 带显示较佳,可以作为以上两种检查手段的补充。

【影像与临床】

疼痛为就诊的主要原因,晚间尤甚,服水杨酸钠类药物可缓解。大多数患儿虽无局部红、 肿、热等炎症体征,但查体常有局限性的明显压痛点。骨样骨瘤确诊后应尽早行手术刮除,术后疼痛可迅速消失;肿瘤预后良好,少见复发,无恶变。

【鉴别诊断】

1. 骨皮质脓肿患儿有感染病史,临床体征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骨质破坏 为多发的透亮区,周围骨质硬化不像骨样骨瘤那么明显。

2. 硬化性骨髓炎疼痛不如骨样骨瘤严重,为间歇性疼痛,亦无夜间加重的特点。临床 服水杨酸钠类药物也不能缓解。影像上骨干皮质虽然也可以广泛增生、明显硬化,但硬化骨质 内无瘤巢,可资鉴别。

3. 骨母细胞瘤40%以上的骨母细胞瘤发生于脊柱,而骨样骨瘤则好发于胫骨、股骨等 管状骨,管状骨发病率约为脊柱发病率的5倍;骨母细胞瘤常发生于骨松质,而骨样骨瘤则常 发生于骨皮质;骨母细胞瘤骨质破坏区大,常>2cm,而骨样骨瘤瘤巢常为Icm左右;骨母细胞 瘤周边骨硬化区小,而骨样骨瘤周围骨硬化常几倍甚至数十倍于瘤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