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脱垂

28 2 月

一、概述

也叫胃窦部粘膜脱垂,就是胃窦部的黏膜松弛、起皱、延长呈游离脱垂状,随着胃的蠕动,脱垂的黏膜被推入幽门口,常见原因有:
(1)由于发育或常见的胃窦炎引起的胃粘膜增生,变长的粘膜易向十二指肠脱垂。(2)幽门前区功能障碍,粘膜皱襞可被挤向十二指肠。

胃粘膜脱垂

胃粘膜脱垂

胃粘膜脱垂

二、临床表现:
本症多见于30~60岁男性。轻症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腹胀、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胃粘膜脱入幽门而不能立即复位者,可有中上腹隐痛、烧灼痛甚至绞痛,并可向后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症状的出现常与患者体位有关。如右侧卧位时容易发生,左侧卧位时则较少,甚至不发。因进食可促进胃的蠕动,有利于胃粘膜脱垂的发生,故症状常与进食有明显的关系,但缺乏明显的周期性与节律性。服用碱性药物有时亦可使疼痛缓解,但其效果远不如消化性溃疡显著。上腹部压痛可能是本症唯一的阳性体征。当脱垂的粘膜阻塞幽门管而发生嵌顿或绞窄时,上腹部可扪到柔软而有压痛的肿块,并出现幽门梗阻症状,伴或不伴消化道出血。
三、影像学表现
钡剂检查对本症有确定诊断价值。

1.十二指肠球外形保持不变,仅在球基底呈凹陷切迹,或呈蕈伞状充盈缺损。

2.脱垂的胃粘膜皱襞呈聚拢状、分叶状,经扩张的幽门移入十二指肠基底部。

3.移入的胃粘膜皱襞退回胃内时,十二指肠球基底部恢复正常形态,呈等腰三角形。

四、鉴别诊断:
需与胃幽门区带蒂息肉脱入十二指肠球内鉴别。两者的鉴别在于息肉脱入造成的充盈缺损有固定的形态,不随扪诊改变,回复后幽门区仍可见固定形态的息肉阴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