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31岁男性,左小腿肿块数年,肿块固定。
1.影像学主要异常改变为?
A. T1 、T2 明亮出血性肿块
B.囊肿肿块,边缘轻度强化
C.不均匀异质性强化肿块,与肌肉比T1呈等信号,T2 呈高信号
D. T1低信号, T2 高信号,内局灶性磁敏感异常,代表钙化。
2.最可能的诊断为?
A.血肿
B.血清
C.腘窝囊肿破裂
D.脂肪瘤
E.脂肪肉瘤
3.此肿块起源于?
A.腓肠肌头
B.比目鱼肌
C.腘窝神经纤维束
D.胫骨
E.不能确定
4.黏液型脂肪肉瘤通常发生于那种年龄?
A.10岁以下儿童
B.10-25岁青少年
C.40-60岁成人
D.60-80岁
E.70-80岁老年人
5.黏液型脂肪肉瘤典型表现为?
A.疼痛,生长缓慢的肿块
B.无痛性,生长缓慢的肿块
C.疼痛,生长迅速的肿块
D.无痛性,生长迅速的肿块
E.痛性,轻微外伤即可出血的肿块
6.黏液型脂肪肉瘤通常起源于何种细胞?
A.成熟脂肪细胞
B.软骨细胞
C.残存的脊索细胞
D.原始间充质细胞
E.破骨细胞
7.黏液型脂肪肉瘤含有较多水分,与囊性病变相似(True False)
8.黏液型脂肪肉瘤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True False)
9.黏液型脂肪肉瘤罕见于下肢(True False)
10.黏液型脂肪肉瘤脂肪含量较高,多余50%(True False)
【答案】
1.C 2.E 3.A 4.C 5.B 6.D 7.T 8.F(无性别差异) 9.F(75%发生于下肢) 10. F(脂肪含量一般低于25%)
【影像学表现】
- 腓肠肌头部可见一显著强化异质性肿块,大小为9.6 x 9 x 17.9 cm。肿块内有出血,黏液性成分,少量脂肪信号,呈轻度分叶,周围可见假包膜。
- 此改变考虑肉瘤,肿块压迫比目鱼肌,比目鱼肌轻度侵润不能除外,无其它外部蔓延,占位效应累及腘窝神经纤维束,但无侵润征象。
- 相邻胫骨未见异常。肿块周围皮下脂肪无侵润征象。
- 考虑到肉瘤的可能,需穿刺活检进一步评估。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包括黏液型脂肪肉瘤,黏液型软骨肉瘤,肌肉内粘液瘤,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滑膜肉瘤,腱鞘囊肿。因为很多肿瘤内有黏液成分,影像学表现相似,故单凭影像学很难鉴别,需通过活检和组织学来定性诊断。
1.脂肪瘤和高分化脂肪肉瘤因含有大量脂肪,T1呈高信号,而黏液型脂肪肉瘤脂肪含量通常少于25%。黏液型软骨肉瘤与肌肉比T1呈等信号,T2 呈高信号,但增强后呈环形或弧线样改变,这与软骨生长方式相关。
2.肌肉内粘液瘤T1呈低信号,T2 呈高信号,边界清晰,不均质强化,但黏液型脂肪肉瘤强化更明显,且T1内可见局灶性高信号,而粘液瘤无T1高信号改变。
3.多形性未分化肉瘤通常边界清晰,位于或临近肌肉,发现时通常较大而呈占位效应,T1呈等信号,T2 呈中等-高信号,如内有出血,钙化,坏死或粘液成分而不均质。
4.1/3滑膜肉瘤因含铁血黄素,囊变,钙化而呈不均质强化,有时可见液液平面。
5.腱鞘囊肿通常位于关节附近的腱鞘,MR呈囊性,无强化,如有分隔表现较复杂,但其MR特征及位置可与黏液型脂肪肉瘤鉴别。
【诊断】黏液型脂肪肉瘤
【讨论】MR上,黏液型脂肪肉瘤通常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典型者T1呈大致均匀低信号,内有局灶性高信号代表脂肪,脂肪可位于分隔或呈花环样、线样或结节样。T2上此脂肪成分呈中等信号,位于显著高信号肿块内。有趣的是,黏液型脂肪肉瘤通常脂肪含量低于25%,影像学有时可看不到脂肪,而且部分黏液型脂肪肉瘤平扫时呈囊性改变,造成诊断困难,但其增强有不同程度强化,可与囊肿或囊性肿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