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YXPPT
2016年9月12日
2,761 views
头颈, 病例
CT, MR, X线, 三叉神经瘤, 乙状窦, 乳突, 大脑后动脉, 平片, 桥小脑角区, 椎动脉, 横窦, 病例, 磁共振, 神经鞘瘤, 肿瘤, 胆, 脑室, 脑膜尾征, 脑膜瘤, 蛛网膜囊肿, 诊断, 鉴别诊断
病例
患者,女,46岁
主诉:听力下降半年
临床诊断:听神经瘤入院形磁共振平扫加增强扫描






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团块状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及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右侧听神经根增粗呈稍高信号,邻近桥脑、右侧小脑半球、四脑室受压变形。
患者入手术室,全麻,取左侧乳突后直切口,逐层切开头皮、皮下及肌肉,乳突拉钩牵开,显露乳突根部及局部枕骨鳞部,磨钻钻1孔,咬骨钳咬除局部骨质开颅,上方显露横窦,外侧显露乙状窦边缘,下方接近枕骨大孔缘,成骨窗大小。在接近骨窗下缘处平行骨缘切开硬膜约2厘米,经此处在显微镜下打开枕大池,缓慢释放脑脊液约30ml,此时脑压明显下降,乙状窦及横窦为基底弧形切开硬脑膜,翻向乙状窦,棉片保护小脑,打开小脑延髓外侧池放出大量脑脊液,此时脑压明显下降,向桥小脑角区探查于小脑外侧深部可见肿瘤,质地韧,在神经监护下保留面神经,岩静脉,显微镜下将肿瘤全部切除。术区确切止血,查无异物残留,脑压不高,搏动良好,严密缝合修补硬膜,免缝硬膜覆盖,颅骨还纳,逐层缝合枕部肌肉、筋膜、皮下及头皮。
听神经瘤为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属良性肿瘤,占原发颅内肿瘤的5%~10%,占桥小脑角肿瘤80%。听神经瘤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女性多于男性。
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绝大多数为神经鞘瘤,起源耳蜗神经少见。为良性脑外肿瘤。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早期常位于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内。肿瘤长大可退变或脂肪变,偶有肿瘤出血。肿瘤周围可并有蛛网膜粘连或囊肿。可有内耳道扩大。多为单侧,偶可累及双侧。
临床主要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症,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肿瘤压迫第四脑室,脑脊液循环受阻形成颅高压。
头颅平片常表现内耳道、内耳门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严重破坏则内耳道结构消失,而形成骨缺损。肿瘤很少发生钙化。椎动脉造影可见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近段向上向内移位,基底动脉位置正常或稍向后移位。
平扫病灶多为均匀的等密度或略低密度,也有为均匀的低或高密度,极少数为低、等或高、低、等混合密度。肿瘤生长较大时易发生囊变。
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但表现不一,可为均匀性增强,亦可为不均匀增强,甚至出现单环或多环状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
肿瘤与岩骨关系密切,病灶与岩骨接触面积小,形成锐角征。多数病例可见内听道呈锥形或漏斗状扩大,甚至出现岩骨骨质破坏改变。
听神经瘤可有不同程度的占位表现,病侧桥小脑角池多闭塞,瘤周水肿轻至中度,出现率低于50%”。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甚至闭塞,有时可见不同程度的阻塞性脑积水征象。
肿瘤主体在桥小脑角区,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病侧神经束增粗,与肿瘤主体无明确分界,两者信号变化一致,增强后见两者相连,很有特征性。
大多数肿瘤内听道扩大,肿瘤一般呈实性,囊实性和囊性三种,实性肿瘤,Tl呈低、等低或稍低信号,T2呈高,等高或稍高信号,囊实性肿瘤T1呈低及等低混杂信号,T2呈高及等高混杂信号,囊性则呈长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囊实性肿瘤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囊壁多呈环状强化,实性肿瘤多为均匀强化。
1、脑膜瘤:神经源性肿瘤易发生囊变,而脑膜瘤不易发生囊变,脑膜瘤在Tl呈等或略低信号,在T2呈等或略高信号,在Tl和T2上可见一薄环状脑脊液样信号环绕,增强后多呈均匀一致强化,可出现“脑膜尾征”。
2、蛛网膜囊肿、胆脂瘤:蛛网膜囊肿表现为桥小脑角池局部扩大,信号与脑脊液一致,对周围结构有压迫,增强后无强化。胆脂瘤呈葡行生长,Tl信号更低,T2信号更高,占位效应轻,DWI呈高信号,无异常对比增强。
3、三叉神经瘤:三叉神经根的肿瘤MRl信号与听神经瘤相似.但常位于桥小脑角的上部,中心位置偏前,三叉神经瘤多跨越中后颅凹呈哑铃状生长,岩骨尖常伴有骨质破坏和吸收,三叉神经增粗。